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

人的惡劣,來自他的無能

.

       這是大約 8 年前,大約在我 35 歲時,所講的一句話。
一直到今天,這句話大致上就代表了我對人性的核心觀點。
一切的論述與衍生關懷,都由此展開。

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ime45
.
人的惡劣,來自他的無能


       這是說明,而非評斷。是說明 - 包含我自己在內的人類行為。

       意思是:人之所以耍惡劣的原因,必然是來自,因為沒有能力好好的完成一件事,所以在內心產生反轉情緒,反而刻意以惡劣的言行來發洩,並間接嚇阻他人對他的評判與傷害。

       所以,可惡之人,必有可憐之處。

       一件大多數人足以勝任的事,不知為何,對某人卻是困難重重。他為了避免再度被傷害,於是選擇以眾人無法理解與接受的惡劣方式,來逃避即將暴露的事實,來轉移眾人的注意焦點。

       這就是我對生命的基本態度與認知。

       關於一切的行為,我會試著去理解,依據著這句話來理解。但理解並不表示接受。該付出代價的,還是得付出代價。

       所以,生死無非明暗!   只是那不堪的過程,令人唏噓。

      我同情那些耍惡劣的人,我也同情那些因別人的惡劣而遭受傷害的人。
       對於前者,付出該付的代價,提升、培養能力,設法填補過去的遺憾,慢慢的趕上,是唯一的路途;
      對於後者,傷害無從彌補,唯有堅強的療傷。理解對方的無能,或許有助於怨恨的削減。然而,自然的定律,弱肉強食,不也依然日日上演?所以,還是得要提升、培養能力,讓自己更警覺、更無所懼。

       其實,兩種角色,我們可都是經常在扮演的呢。

       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。

       善人為惡,與惡人何異?
       惡人為善,與善人殊別?

      因此,善惡的關鍵,還是在於能力的多寡。

      人,天生渴望受到肯定、受到歡迎,被稱讚、被認可。或者來自他人的評判,或者來自自己的認定。正猶如植物趨光、向水一般,純屬本能,無須額外的驗證或論辯。

       當然,人總有許許多多複雜難解的因果動機。客觀上有能力做好的,未必在主觀上願意做好、可以做好。也因此,實際上呈現的,就是無能成就。


       最後,我所謂的能力,不是那些片面、自以為是的說法;也不是那種,令人羨慕的片段光彩;而是那種 ... 能終究圓滿成就的 ...... 那一種。

.

.

.

沒有留言: